环球短讯!手机成瘾,谁之过?(01)——“重新认识学习”课题下的直播进行时
来源:大兴区家庭传统文化推广协会    时间:2023-04-30 12:12:00

关于协会

大兴区家庭传统文化推广协会是由大兴区妇联主管的一家非营利机构。协会致力于家庭教育和传统文化的传播,倡导新家庭教育理念,以弘扬传统文化为己任,引领家长和青少年走向“身心合一、自觉觉他”的心灵觉醒之路。

直播背景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直播不是目的,而是手段和形式。

直播,不是为了走流量,自我标榜,而是借势实现自我成长,完成与时俱变的时代使命。

我们的直播,始终基于“传统文化推广”这一大前提;

始终围绕“重新认识学习”这一核心命题;

始终以“家庭”为生命成长的主阵地和主阵营;

始终因循“身心合一、自觉觉他”的主旨方向。

本期嘉宾

益心老师——家传协会会长、重新认识学习课题组组长。

郑敏老师——家长代表,是“内卷时代下的学习,路在何方”嘉宾张若曦的妈妈,重新认识学习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刘明辉老师——中职院校在校教师,目前主要从事心理咨询工作,有丰富的中学生心理辅导经验和见证,重新认识学习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芳菲老师——“重新认识学习”课题下直播主持人,媒体从业者,重新认识学习课题组主要成员之一。

本期视点

为了便于更好地输出,本期汇总嘉宾们的交流主要内容,形成一以贯之的文章,以飨读者。

(一)手机成“瘾”,真命题or假命题?

当下,不管有多少孩子沉迷于手机游戏,不管痴迷的程度有多深,都不宜轻易给这样的状态贴上“瘾”的标签。一旦这样做了,我们家长就会不自觉地把这个现象给问题化,进而产生迫切想要把问题处理掉的心理,甚至直奔问题,以期尽快把它解决掉。

这里,需要先对“瘾”做一定的辨别,这种沉迷的现象不只是在孩子身上,成人身上也有。比如,我们成年人喜欢购物,每逢“双十一”“双十二”可能都会疯狂购物,不论有没有实际需求。可是我们是否会给自己贴上“瘾”的标签呢?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所谓“瘾”,只是家长针对玩手机时间长、沉浸其中,进而影响到学习或生活的现象,站在自己的立场,依据自己的主观判断标准,单方面给出的“瘾”标签,实则是家长自己内在的焦虑和担心。

“瘾”的形成并非一蹴而就,可能也要经历好几个阶段。第一阶段,孩子只是出于探索的好奇有所接触,一旦求知欲得到满足,也就放下了。第二阶段,孩子的好奇心被误以为是“瘾”,家长的焦虑加上外在口头上的说教,导致对玩手机这个“果”不断强化,最终促使孩子对手机产生了更强烈的认同感和好奇心。在家长不分青红皂白的横加干涉下,导致孩子产生了逆反心理,进而在行为上对着干。第三阶段,当孩子被误解时,双方僵持,没有及时、妥善地加以处理,孩子内心处于缺乏认同、匮乏和不满足的状态,伴随着迷茫、沮丧、失望等多重情绪,无意识地从手机游戏的虚拟世界里找满足,进而对游戏越发沉迷。

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导致孩子们上瘾的始作俑者,恰恰是家长自己。

(二)手机成“瘾”与否,谁说了算?

结合来自中职院学接受心理咨询的一手经验来看,我们做了一次小范围的问卷调查,从中有一些令人惊讶的发现:

——有80%的孩子喜欢玩手机游戏的初衷是出于对团队或集体的向往,他们并不喜欢一个人玩手机游戏,而是团队作战,有伴儿的情况下可能平均每天能玩上三四个小时。

——接触手机的年龄段多在6-15岁之间,也就是中小学阶段。

——87%的同学玩手机游戏都是“自学成才”,要么是自己摸索会的,要么是从同学那里“看”会的;

——最关键的一条是,孩子们不认为自己玩游戏的状态是上瘾的,而是完全可以自己掌控的。

尽管,再庞大的问卷覆盖面也不足以概括所有的学生群体,也就有其有限性、片面性。但是,这样一组调查结果,仍然可以作为一个侧面供家长们参考:

即便是这样一群普遍学习成绩不太理想、自我评价比较低的学生群体,依然认为自己是手机游戏的主人,而非“奴隶”,那么,“瘾”从何来?

究竟是该就“瘾”谈“瘾”、克“瘾”,还是以“瘾”为契机,走进孩子的内心世界,携手开辟一切可能?

究竟是该从时长、精神状态、对社会的参与度等多重因素来衡量和评价“瘾”,还是拓宽视阈,探讨一下手机游戏之外可以作为的空间?!

(三)带孩子脱“瘾”,父母需要提供怎样的助缘?

北京师范大学家庭教育学专家陈建翔教授在其镜像神经元理论中特别提到,“所见即所学”。也就是说,每一个孩子都有这种无师自通、一目了然的学习能力,他在看见的这个过程中,就已经完成了学习的过程。孩子玩手机几乎是无师自通,这边是对其学习能力的一种极好证明。

绝大多数的孩子学会使用电子玩游戏,几乎都不需要刻意的引导和手把手的指点。孩子对手机着迷的原因很多,其中很重要的原因之一就是当下的学习生活过于枯燥,学习压力过大,孩子们需要一个能够快速让身心放松的途径,而手机更多的是孩子们用以疏导情绪、排解压力的重要方式。(试问,如果选择很多的情况下,还会偏执于此吗?!)

在如今这个时代,电子产品已经成为孩子们学习过程中重要的助缘。我们课题组近期在做北京中轴线的研学方案,去首都博物馆做了调研。在那里,会发现高科技手段运用越发广泛,借助科技的力量,传统文化的内容被演绎的美轮美奂又惟妙惟肖,可以说是形式与内容完美的结合。这说明了什么?当前这一代的孩子已然生活在一个信息化、智能化的时代,让他们远离电子产品其实也是非常不现实的,这甚至会成为很多孩子未来谋生的手段,与其说凭主观意愿与社会潮流对抗,不如为孩子创造机缘,巧妙运用电子产品,为我所用,辅助生活,参与到学习当中。

关于“助缘”,我们要看到,每一个孩子内在的生长发育周期是不同的,每个家庭又有其独特性,唯一性,没有一种方式是适合所有家庭的。家长需要根据自身情况引导孩子合理使用电子产品,我们认为父母以身作则最重要!同时,和谐的亲子关系是沟通的前提,只有双方互相信赖,孩子有问题才愿意找父母倾诉,父母也才能在关键时刻给到孩子支持。

但是,不论提供什么样的助缘,需要注意的是,不能带着期望去要求孩子一定要去“接住”这个助缘,否则又成了强硬的干预。所谓“助缘”,就是一个辅助性的、若有似无、不能干预主观的外在条件,至于能否与孩子的主观意愿产生融合作用,我们只能交给时间,有必要的情况下加以调整和补充。

(四)与其“谈手机而色变”,不若静观其变,抑或是赤诚相见。

通常情况下,我们家长面对“手机瘾”等一切“问题”都会如遇洪水猛兽,显得手足无措,不知道该提供什么样的助缘。这里,我们不妨看看两位智慧母亲的做法。

郑敏老师回忆女儿中考前痴迷网上小说的一段经历。“我女儿一直很乖巧听话,但是初三下学期突然开始用手机看电子小说,玩QQ,我都不敢问的,一直在压抑着内心的担心和焦虑,最终熬过了那一个学期。当时并没有更好的办法来处理,为了和谐的亲子关系,就选择了忍。”郑敏老师站在今天的视角颇为感慨地说,今天感到庆幸,当年的忍是对的!

足足一个学期的等待,特别是中考之前,这在对于任何一位妈妈都是非常有挑战的事情,但也充分说明,时间印证了孩子内在的力量和对自我的期许。“孩子心里是有杆秤的,她是有自律意识的,知道孰轻孰重。”一位母亲用忍耐和等待,换来了海阔天空的亲子关系,也守护住了孩子内在的觉性力量。

在益心老师家里,就手机的使用问题,有过这样推心置腹的交流。益心老师的女儿今年是小学六年级毕业生,至今亲子之间遵守着每天一小时手机时间的约定。益心老师曾说,现在是否有必要取消这个时间限定了?妈妈可否卸任掉身上的“监督者”角色?孩子则真诚地说:目前还不行,学习上完全可以做到自律,但就手机而言,还希望妈妈管一管,这个一小时约定仍然有保留的必要。益心老师则表态:当然可以,但倘若某一天女儿完全可以做到自律,不需要妈妈的监督,可随时提出,并保证彻底撒手。

这番触动人心的对话非常有感染力,但很多家长可能会觉得难以效仿,难以复制。为什么呢?这就涉及到一个亲子关系的“血力值”问题了。益心老师对亲子关系有一个重要的背景补充:这十年她一直走在自我成长的路上,培养孩子自主的学习管理能力从小学一年级的时候就开始了,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尊重孩子,相信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生命的自主性和内在的圆满,有了这个前提,女儿一直处在被信任、被肯定的状态,因此双方始终可以在平等交流的基础上共同规划生活并及时给予改进。

上述两则案例充分说明:

——良好的亲子关系,是改善一切问题(包括“手机瘾”)的关键,没有良好的亲子关系,一上来就奔着解决问题的出发点横加介入,可能会吃“闭门羹”——攻心为上,所谓“攻”,又不可强取,唯有润物无声;

——良好的亲子关系,并非一蹴而就,冰冷僵硬的亲子关系也并非“一日之寒”。改善亲子关系,需要家长耐下心来,从自我角度出发,用自身的成长来坦然面对所有现象,进而于不期然之间达到“以一驭万”的境界——吸引和牵动生活中各个方面朝着理想的、美好的方向去发展。所谓“现象”,就是有变化的可能,不是恒定不变的;所谓“不期然”,就是放下主观上的期待,只是顺其自然地等待。

(五)机不离手,是主动探索,还是被动逃避?

当我们探讨孩子机不离手的时候,其实也可以用冷静之眼回看自己是否也有类似的现象。等车无聊的时候,听课时有些内容自以为很熟悉的时候,正在跟朋友交流时感到尴尬的时候……追问孩子为什么“瘾”难戒,不如问问自己为什么不由自主就滑屏?很可能就是我们内在的亏欠感!

我们怕无聊,也怕别人看手机掌握更多资讯、收获乐子的时候,自己在这样一个信息时代下竟然没有收获到相同的或者更多的资讯。我们可能不自觉地就想用手机上的内容来填充自己的生活,哪怕就等车的几分钟,哪怕起床后昏昏沉沉的几秒钟,甚至哪怕起夜的一个间隙。

当家长无意识地用手机填满自己的生活,害怕生活中有所谓“无聊”的空隙,岂有不感染孩子的道理?!孩子是那样地爱我们!

所以,当我们时不时地拿起手机时,不妨深究一下,我是在驾驭它,还是又一次地被它驱遣?或许,当我们直面并超越这个问题时,我们就可以在孩子真的遭遇手机“成瘾”时,给到必要的支撑,并“见招拆招”了。

(六)各归其位,各守其“神”

前面我们谈面对孩子使用手机的问题时,既分析了孩子可能存在的心理状态以及家长的顾虑,也从理念到方法,给到了一些具体的理论概念和参考思路。这里,我们还想强调的是,玩不玩手机并非问题的症结所在,而是要综合判断:一个孩子他不论在玩手机还是在学习,其精神状态是否聚精会神、自得其乐。

假设一个孩子,一边玩手机一边惴惴不安地担心妈妈批评,又压抑不住内在的渴望,还要挣扎着谴责自己应该学习,那么这时候孩子的内在是混乱不堪的,也是魂不守舍的。试想,一个人“神儿”都跑了,其学习能有质量呢?若是玩手机,他能获得满足感吗?这复杂情绪相互交织折磨下的心灵,能否收获生活(包括学习)本身所应该发挥的价值和意义呢?

如果硬要给家长们一些参考意见和建议的话,我们想说的是:

——结合家庭的自身情况,寻找合适的时机,找准孩子合适的状态,平稳地去沟通,共同构建双方认同的规范使用手机的“约定”,并一以贯之去执行。

——当时机不成熟时,不妨先放下对美好的期待,对问题的恐惧,先内省自己的内在状态,是混乱,还是秩序井然?家长无原则,孩子无主张;家长不守信,孩子必多疑。

——以“手机”为契机、为话题、为切入点,与孩子共同开启学习之旅,可以将手机作为工具最大限度发挥其价值而生活更从容;可以就手机了解更多智能科技的前沿知识和生活应用,探索未来的可能性;可以始于手机而超越手机、撇开手机,完成亲子间的“破冰之旅”,构建全新的家庭关系……

最后,一言以蔽之,“问题”不是用来解决的,而是用来镜鉴当下、唤醒觉性的。

人生之旅,走到哪里不重要,重要的是当你迈开了觉醒的第一步,你在孩子心目中的形象就已然不同于从前;重要的是,当你的心灵开始觉性,以你为圆心的世界从此与众不同。

编审:芳菲

校对:郑敏

排版:萌萌

上一篇:职务侵占罪金额多少

下一篇:最后一页

X 关闭

推荐内容

精彩推荐

Copyright ©  2015-2022 东亚卫浴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琼ICP备2022009675号-13   联系邮箱:435 227 67 @qq.com